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見證人的腳蹤(陳希曾)

 

目錄:

第一篇    連於父神的旨意——羅得福的腳蹤

第二篇    連於主耶穌基督——霍浦金的腳蹤

第三篇    連於眾聖徒——戚伯門的腳蹤 

 

第一篇   連於父神的旨意——羅得福的腳蹤

 

提示

末後的恩超過先前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

他心裡湧出美辭

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他,全然可愛!

我同母的弟兄向我發怒

北風啊興起!南風啊吹來!

他成為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禱告

 

連於父神的旨意——羅得福的腳綜

 

讀經:雅歌第一章八節:「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

如果主願意,我們要介紹三篇見證人的故事,希望能從這些故事中找出見證人的腳蹤。因為主說: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有許多聖徒走在我們的前面,因著他們跟隨主,做主忠心的見證人,而為後世留下美好的榜樣,可作為我們跟隨主的指引。

說到正題之前,我們要先回到聖經裡,看一則重要的短篇故事,就是舊約路得記——與基督聯合。以下所要介紹的三位見證人,他們的事蹟可以說都發源於此。

 

末後的恩超過先前

路得記說到路得和波阿斯。路得表徵我們,波阿斯則表徵我們的主。路得遇見波阿斯,就象徵我們遇見了主,然後開始了路得記的故事,而歸結于波阿斯與路得美麗的結合,在故事演進的過程裡,聖靈用描寫的筆法,像詩章,又像圖畫,一幅一幅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第一章描寫我們怎樣在摩押地,就是在迦南地之外。但是到了第二章,我們就被帶到波阿斯的那一塊田裡,我們竟然來到了迦南美地,竟然享受了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到了第三章,我們被帶到打麥場上。因為我們原本是攙雜的,好像帶著殼子的麥粒。必須去掉糠秕,麥子才能做人的食物。所以我們的主,不只把我們帶到那一塊田裡,也帶我們經過打麥場,讓我們學會藉著十字架而進入安息。

到了第四章,畫面的背景改為城門口。聖經告訴我們,城門口乃是做見證的地方。他們在城門口眾人面前做了榮耀的見證。從此,波阿斯接納了路得,路得便在恩典中長進。她末後的恩果然超過了先前。那時代(士師記)沒有君王,但後世的君王卻因這一個關係而產生——大衛被帶進來了。因著這個聯合,帶進了王權,因著這個聯合,也帶進了兒子的名分。這是一篇榮耀的故事。這一切都說出:聖靈怎樣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藉著與基督聯合,而成為他的見證人。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

聖靈記述路得記時,在其中用了幾個很小的字,以致人們常常忽略了。然而這幾個字卻是解開整個故事的鑰匙。請看第一章十四節:「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這裡的「舍小得」在原文是很重要的一個字,與創世記第二章二十四節:「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的「連合」是同一個字。這個字在本卷中出現了四次,每一次都和故事的主題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都熟悉這一篇故事。故事一開頭,就說到拿俄米經歷極大的苦難,真是死亡加上死亡。原因是她離開了神的旨意、離開了迦南地,以致失去了一切。這正如經上所說:凡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零;凡要救自己性命的,就喪掉自己的性命。

拿俄米為兒子娶外邦女子路得,這是她的錯,但路得要做他們的媳婦並沒有錯,所以我們無法解釋路得為甚麼受這麼多的苦難。現在她緊緊跟隨拿俄米,這正說出:對路得來講,拿俄米是代表神的旨意,她不肯離開拿俄米,因為她捨不得神的旨意。如果我們要與基督聯合,第一件事必須與神的旨意聯合,必須捨不得神的旨意。

俄珥巴可以離開,但路得捨不得離開。接著,她對婆婆說出一段極為動人的願辭(希伯來原文是詩的體裁):「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民)就是我的國(民),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你的國原文始你的民。神的旨意永遠和他的百姓連在一起)這也該是我們的願辭。如果你巴望有一天能在城門口做見證,就該先有一天開始了對神的旨意有一個願:無論如何都不離開神的旨意。要對神的旨意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

但是可憐,當神的旨意名叫拿俄米(甜)的時候,有許多人要來跟隨,然而當它變為瑪拉(苦)之時,就沒有多少人跟隨了。可見多少人只有跟隨神旨意的姿態,而沒有跟隨神的實際。但是路得怎樣也不肯離開拿俄米。因著她是這樣聯於神的旨意,終於她被帶到波阿斯的那塊田,經過打麥場,並在城門口見證,而與波阿斯有完美的結合。

在二千年教會歷史中,有許許多多人所以能跟路得一樣,成為主的見證人,就因為他們在神面前有一個願!——愛慕神的旨意。當神的旨意叫做拿俄米時,來跟隨她,當神的旨意叫瑪拉時,仍能對神說,不要催我回去,叫我不跟隨你……。沒有這樣心願的人,絕不可能為神做見證。

 

他心裡湧出美辭

本篇要介紹一位十七世紀時的見證人,名叫羅得福(Samuel Rutherford),一六○○年生在蘇格蘭,是那時代神所大用的僕人。羅得福一生事蹟最令後人嚮往的,在於他的一些書信。這些書信流傳迄今,經有三百五十年歷史。他雖有許多著作,但神只把他的書信留給後世。

羅得福書信發信地址總是寫「在亞伯丁基督的行宮」。亞伯丁(ABERDEEN)是蘇格蘭東北部的一個漁港,而所謂基督的行宮則是一個大牢房——監獄城。三百五十年前,羅得福為真理的緣故被軟禁在這城裡達十七個月之久,正如約翰被囚在拔摩海島一樣。所以他說:這城做了我的囚牢。」雖然他被判褫奪一切事奉,他的口全然被封住,但是感謝主,他的心卻湧出美辭(詩四五篇一節)。當他被解往亞伯丁的途中,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妻子,形容他的旅程時說:「我現在是往基督在亞伯丁的行宮去」。他把為主受苦看作是赴王的筵席。所以他說:「巴不得蘇格蘭和愛爾蘭能有分於我的筵席!」當他抵達亞伯丁的時候,他說:「雖然這一座城是我的監牢,但是基督使它成為我的宮殿。它是四處花香,結果累累,令人留連忘返的樂園。」從那一天開始,就有一道潺潺不絕的生命水流,從這名為囚牢實為王宮的地方發源,藉著羅得福的書信,不斷的流傳直到我們的手中。

他在這個監牢裡,一共寫了兩百十九封信,後來有人又搜集了他別的書信一百四十三封,匯印成一本書,在一六六四年出版,用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書名:「復活的約書亞」,底下的副題是羅得福書信上下集。這本書信集現在是公認的基督徒讀物中的古典名著,有人把它和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相提並論;從一六六四年迄今,一共出了三十多版,其中一版且重印了許多次。

       羅得福學問淵博,聖經知識豐富,他曾有許多闡釋福音真理的著作,因而被一所大學青睞,為他開神學講座。但是希奇,這些重要的著作,卻逐漸被人遺忘,而流傳不已的,乃是他不經意寫成,死後才被彙集成冊的信件。所以當神使用這一本書,並藉此祝福許許多多人的時候,他自己卻一點也不曉得。

羅得福是很注意講「恩典」的聖經學者,而當時基督教中卻盛行講「自由意志」(ARMINIANS),於是二者起了爭執?在真理上,彼此間有如南極與北極,簡直是無法並立的。羅得福之所以被囚,就是因為他在真理上的見證。但是自由意志派中有一個人叫巴克森(RICHARD BAXTER)的,是神所用的僕人。他對羅得福頗有成見,不以羅得福的見解為然。從這點看,二人應是敵對的,然而提到羅得福所寫的書信,巴克森卻稱讚說:「除了聖經之外,這樣的書在世上從來沒有見過。」在教會歷史中,許多人承認從這本書得到很大的幫助。何以羅得福書信如此的引人注意?有人說:「讀他書信時,能感覺羅得福身上有一股熱愛——愛基督的愛;並能從其中找到得勝的秘訣。」感謝主!從那座囚城裡,神讓他的書信一封一封地寄出來。他雖然受了許多苦,卻讓人看見神在他身上的帶領。他的日子雖有時候是晴天,但大部份是陰天。對羅得福而言,神的旨意多半名叫瑪拉,正如他寫信給另一位受苦的弟兄說:「受苦是我們職事的另外一半,雖然是最艱難的一半。」但是他有一個願,跟路得的願一樣,怎樣也不肯與神的旨意分離。

我們今天看他的生平,讀他的書信,目的就是要知道,到底他的秘訣在那裡?一般說來,神僕人的職事,多只限在一個時候,一個地方,但是因著聖靈的祝福,他身體雖被囚禁,而他的職事卻衝破了時空的限制,不止幫助了蘇格蘭的眾信徒,也幫助了全歐洲的信徒;不僅那時代的人得供應,直到三百年後的我們,在讀他的著作時,仍舊得著無比的鼓舞。他的影響力是長遠的。

 

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羅得福出身農家。十七歲時,他遠離家庭到愛丁堡(EDINBURGH)讀大學,二十一歲就得到文學碩士學位,隨即進入大學擔任教席。沒有多久,不知道主在他身上做了甚麼事,他就起來事奉神。此後,他好好讀主的話,成為非常認識聖經的人(尤其專於雅歌)。當他如此接受裝備之後,一六二七年,就是他二十七歲的時候,便到愛渥斯(ANWOTH)地方去服事主。他的第一篇講章是約翰福音第九章卅九節:「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那知道,此後神要他學的功課,正是關閉他天然的眼睛,而開啟他裡面的視力。

羅得福學問淵博,腦筋敏銳,是一位才子型的人物。然而就這樣來事奉神,縱使他熟讀聖經,有最好的真理裝備,仍不能被神使用。因為神不能使用人的天然才幹,他有更高的道路。所以神從來沒有放過他,緊緊的把他握在手裡,要他學書本裡所沒有的功課。這樣,他才能明白甚麼叫做神的旨意。

他一開始事奉,妻子便得了一種怪病,非常痛苦,需要羅得福隨時照護她。這種病異常疼痛,他見證說,他的妻子整天都無法睡眠,呻吟的聲音、如同產婦臨盆時的叫號。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年又一個月,使得羅得福精疲力竭,最後神把他妻子接走。但是不久,他的兩個孩子又相繼夭亡。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時,神的旨意對於他真是名叫瑪拉。今天我們若要知道他學了些甚麼功課,只有從他的書信中探其梗概。

然而,他並沒有放鬆手中的工作。那時,神並沒有把他放在愛丁堡,或其他繁榮進步的大城裡,而是放在一個荒僻的小鎮上。那裡的信徒散佈在丘陵之間,文化水準低下,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對於這位出身象牙塔,受過高深教育,才華出眾的人來說,處此境遇,豈非十分委屈?但他從不掛懷,他樂意服事他們。正如他後來見證說:「晚上睡覺都要替基督做媒」。他認為這一班神的兒女,理應許配給基督,但是現在他們向主的心非常冷淡,所以當別人都睡覺的時候,他在神面前禱告。他又說:「我在神面前好像雅各和天使摔跤一樣。所有的山川林木都可為我做見證,我巴不得在那地方的弟兄姊妹都能與基督聯合,都能愛主,愛得更深」。可是有一陣子他非常失望,因為勞苦了兩年,竟一個果子也沒有,但他仍舊殷勤服事。

他每天清晨三點鐘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與主有親密的交通。在太陽出來之前,他已經做了很多的事情。等到別人起來時,他已經在神面前有很多的默想,很多的交通。白天裡他到處去探望信徒,並且認真的做許多事情。有一位弟兄這樣說:「每次看到他的時候,他總是不停的忙著:不是禱告,就是傳道;或者訪問別人,或者幫助信徒,有時不停的寫作,有時不斷的讀書」。這是他清醒時的生活。在睡覺時他竟也能做事,他的夢話都是與主交通,甚至講起道來,述說基督是怎樣的可愛。

 

他,全然可愛!

他的道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說基督的可愛。也許我們以為他擅長講道,所以神使用他;其實他有兩個缺點:第一,沒有學好講道術,不會善用講道方法。這一點倒很像保羅。有人嘲笑保羅不懂講道術,因為他講道太長!甚至講到半夜,以致曾有一個少年睡著了,摔到樓下去。所以神學院裡上講道法課程,常有教師引保羅來做警惕的例子,其實他們也應該以羅得福做例子。第二,他有一個天生的難處,就是噪音特別高,聲調剌耳,時間稍長,令人聽覺麻木。所以就他的天賦來說,是不適合講道的。然而有一位弟兄做見證說:「他若不是當時神最使用,最能感動人的一位傳道人,就是自有教會歷史以來,最會講道的一個人。」

羅得福雖不擅長演講術,但他的講章感人至深。另一位弟兄見證說:「他所發表的每一篇信息,都令人覺得像是從來沒有聽過的」。他一講到主,就被那「被提的靈」充滿了。所以這位弟兄接著說:「有許多次,我們都覺得好像他要從講臺上飛出去似的。他每說到主耶穌基督的時候,都讓我們有如此的感覺」。雖然他頻率高一點,也不注重講道術,但是當他在講臺上說到主的時候,他就好像被提上寶座,聽眾們也隨著上升,整個聚會充滿了被提的感覺。這就是羅得福得人的秘訣,他叫許許多多人得幫助的原因就在這裡。

有一位經商的弟兄,為人注重實際,講求效率。他特別提起一件事:「當時另有兩位屬靈偉人與羅得福在一起服事。一位名叫大衛迪克森(DAVID DICKSON),另一位叫蔔萊(RBLAIR)。三人各有特點,大衛迪克森是一位老人,給人非常親切而謙和的感覺。當他講道的時候,神就讓我籠罩在他的光中,而看見自己的光景。卜萊是很慈祥而莊嚴的人,聽他講道,就讓人想起神的莊嚴。而羅得福是一個又矮又小的人,但每次聽他講道,我就看見基督的美麗。」

帶人認識基督的榮美是羅得福的特點。不是羅得福道講得好,而是羅得福所講的那一位太好了。不是羅得福自己可愛,而是羅得福所講的那一位太可愛了。所以到他晚年,他得到好幾個稱譽;有人說他是著名的老鷹,有人說他像是剛從水平線上升上來的光;有人說他是教會中的花朵,又有人說他是深厚的、有學問的,但也是很平易近人的傳道人。然而最要緊的,他是一個屬天的基督徒。這是人們對他的評價。這也說明了人們怎樣從他那裡得著幫助。他不僅在表面上給人好印象,在背後更是位殷勤耕耘的人。他與主有親密的交通,他也在主的話語上深深紮根。

 

我同母的弟兄向我發怒

在在三十六歲那年,他寫了一本關於恩典的著作(EXERCITATIONES DE GRATIA)。有一所著名的大學為他出版,而且請他去教書。這是對主的話有深厚經營的人,才能獲得的榮譽。就在此時,神讓羅得福遭遇另外一件事:因為他持守真理的見證,結果他就受了裁判。那是一六三六年的事,他被傳去審問,但羅得福仍堅持他所看見的。於是被判放逐到亞伯丁去,刑期九年,且必須完全停止事奉,他的口要完全封閉起來(羅得福的書信就是此後寫的)。

亞伯丁是主教制度的大本營所在,也就是「自由意志」學說最發達的地方。他一到那地方,那裡的聖經學者都起來攻擊他,使他非常為難。有一次他在街上行走,許多人對他指指點點地說:「這是一個被放逐的傳道人。」他聽見這話,卻毫不生氣。那時,他把別人加諸於他的譏笑和辱駡,當作主所賞賜的花環,他不因這花環而覺得羞恥。他說:「被人踩在腳下之時,也正是金子(我們)刻上王的印記(聖靈)之際。」就在這座監牢裡,他寫了許多美妙的信函。

羅得福被判定流放期間是九年。在他刑期將近一年半之時,曾這樣寫著:「現在我渴望得釋放的意志比以前更甚。但是我知道這是不討他喜悅的,可能我還沒有達到主要我受的試煉的尺度。如果朋友們為著營救我而四處奔走,當然我應該感到喜樂,但是我不知道別的,只知道主有他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他是唯一應當得著讚美的主!」他是人,跟常人一樣,他當然希望早一天能重複自由,但他不敢這樣做,他要問說,神的旨意在我身上達到沒有?主當初試驗我,一定有他的標準,在這標準尚未達到之前,我不願意減少一點痛苦。向著神的旨意,他有與路得相同的願。天上看見、也聽見了,於是,神縮短了年日,只給他十七個月,羅得福就從監牢裡出來,回到他原來的地方服事主。

他雖然受了許多折磨,卻好像從未遇見痛苦一般。正像但以理那三個朋友:經過了火窯,頭髮卻沒有燒焦,衣裳也沒有改變顏色,甚至聞不到火燎的氣味;人們一點也不覺得他是受過苦的人。這真是最美麗的一件事。

 

北風啊興起!南風啊次來!

兩年後,神把他帶到聖安覺(STANDREWS)城去,擔任一所大學的校長。但他是有條件的,就是要讓他絕對自由的傳揚神的話。前面所說的那位生意人,對羅得福的評述——讓人感覺基督的美麗,就是這期間所得的印象。他的境遇似乎轉好了,但他愛慕神旨的心並沒有改變。如果我們詳讀他這時期的信件,就知道他對主始終保持著清純的心。

一六四年,他第二次成家。神為他們配合得非常美麗。有人稱譽說:「在我所認識的信徒中,沒有一個弟兄比得上羅得福,也沒有一個姊妹能與羅得福夫人媲美的」。他說:「每次聽他們禱告,或者聽他們說話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是那樣的不夠,向神欠缺絕對,對人也有失懇切」。這是人們對他們夫婦的印象。這一個結合,為他們帶來七個孩子。但是遺憾,其中只有一個比羅得福活得長,前頭六個都是羅得福在世的時候,被主接走了。神的旨意在他身上是特別的,我們不懂得,但是羅得福懂得。到他晚年,尤其臨終的時候,我們看見他實在懂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

他晚年時,神的話語並不稀少,仍不斷有屬靈著述並出版書籍,且常有團體邀請他講道。到他六十一歲時,沒有想到因為一本重要的著述觸犯了國家的政令,被判收回燒毀,而且要把他解職,並要傳訊他。如果那回被傳去,他一定會為主殉道。因為那時有一個朋友同樣原因被定罪,羅得福寫信勸他,無論如何,要向主忠心到死,所以這件事若臨到他,他必至死不改對真理的忠誠。但神有更高的旨意,就在這時,他病臥床上,自知不久就要進入榮耀,所以寫信給政府,告以:原當應命前去受審,但在他能到達法庭之前,必將先到一個地方,是所有地上君王所不能到的。於是被允暫緩傳訊。

 

他成為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現在無法查考他患了甚麼疾病,只知很嚴重,而且拖了不短的時間。在他臥病尤其快將見主之時的表現,最能顯出羅得福晚年成熟的光景。臨別前一天,他說:「我的帳棚衰微了,我即將回家;但是我原不準備這樣回家的(意即他原不準備病死床上,而要為見證殉道),然而我願意順服在神的旨意下」。他認為為主殉道是最好不過的,但主既要他因病離世,他仍歡喜順服主的旨意。當有人問他:「在這樣的時候,你怎麼還能想到主呢?」他說:「只要我活著,我要敬拜他,我要把榮耀歸給創造我,又救贖我的那一位。榮耀要照亮整個以馬內利之地」。這是他的話,他滿有把握。他一生的境遇,已把他模成基督的形象。

那一天下午,他告訴床邊的弟兄姊妹說:「我要在基督裡睡了」。然後他引用詩篇第十七篇十五節的話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象,就心滿意足了」。意思是:當我醒過來(復活)時,看見我已像他,就心滿意足了。接著他又說:「哦!巴不得我的雙臂能擁抱我的主!」這是他臨終時的話。多麼美麗!多有把握!這時他的小女在旁邊,才十一歲,其他的六個兒女都先他到主那裡去了。他看看小女兒然後說:「我把她交托給主。」雖然神的旨意像瑪拉一樣的苦澀,他甚至不能親手撫養小女兒長大,卻有把握的將他交托給主。說完這話,有四位弟兄前來訪問他,他看著他們說:「我的主是千千萬萬人中之第一位,在天上,在地上,沒有一個人能與他相比!」又說:「親愛的弟兄,你們要盡所能的為他而活。要小心,不要討人的歡喜,因為我們的牧長不久就要顯現」。這是他臨終時的表現,他真是一個認識福音真理的人。

臨去的時候,羅得福緊緊抓住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卅節的話:「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他反覆念誦這句話,之後,他說:「我要結束在這裡了!」這句話是雙關語,意思指他的一生就結束在這句話上。同時也指他是我的智慧、我的公義、我的聖潔、我的救贖,他是一切中的一切。這是他臨終時的一些話。黃昏時,他吩咐家人:把門關上。到早晨五點鐘時,他說:「我就要睡著了!」果然,神聽了他的禱告,就在早晨五點鐘的時候,進到榮耀裡去了!替他做傳記的人告訴我們:他最後的一句話是:「榮耀、榮耀,住在以馬內利!」

如果羅得福晚幾個禮拜死的話,就要受更多的摧殘,而為主殉道。因為那時,逼迫他的人聽說他生病了,便投票決定說:「他怎樣死都可以,但不能死在學校裡。」有些人為他說公道話,但未被接受,於是其中一位站起來說:「你們可以這樣做,可以投票判斷他,卻總不能把他從天上驅除出去!」弟兄姊妹!屬地的組織可以開除人,可以棄絕人,但是天上的主卻展開雙臂迎接他,擁抱他。這是羅得福的一生。他有路得的心志。

 

禱告:主阿!但願我們的眼睛不看我們自己,只看見我們的主,看不見我們的傷,只看見主的笑容。主,但願路得的「願」變做我們的願辭,讓我們對你的旨意說,無論你往那裡去,我們都跟隨。

主阿!時間可以過去,但願你的同在,永遠隨著我們。你的話,繼續留在我們的深處,把這些見證人的腳蹤,深深的印在我們的深處。主!這些話不是理論,你乃是一步一步的把我們帶進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裡;也藉著十字架,把安息賜給我們;最後把我們帶到城門口,讓我們與你有最美麗的聯結。

主阿,我們感謝你!我們永遠要述說這個美麗的故事。我們把感謝、愛戴、和敬拜,都歸給你!垂聽我們的禱告,靠主基督可愛的名。阿們!

 

第二篇   連於主耶穌基督——霍浦金的腳蹤

 

提示

波阿斯的那塊田

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

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們開了

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

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

耶和華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

人子來,也吃也喝

禱告

 

連於主耶穌基督——霍浦金的腳蹤

讀經:路得記第二章八節:「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阿,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此處「也不要離開這裡」,常譯做「要捨不得這裡」,或「要黏在這裡」。在希伯來原文「不要離開」與捨不得拿俄米的「捨不得」是同一個字。

 

波阿斯的那塊田

本篇仍要從路得的故事開始。路得捨不得拿俄米,表徵愛主的人對神的旨意所許的願,如同婚姻的願,結果就被帶到波阿斯的那一塊田。這一塊田是代表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波阿斯代表基督,路得代表我們。

路得來到那農場,原只盼望得到一些食物,但是感謝主,他竟然遇見了波阿斯。我們也是這樣,許多時候,我們所要的也只是農場的豐富,我們讀經、禱告、聚會,巴不得拾取一點麥穗,以滿足我們深處的饑渴,盼望能在主恩典中長大;但出乎意料的,竟然遇見了主——所求的是恩典,所得的竟是恩典的主。

波阿斯那塊田的吸引力不是麥穗,而是波阿斯自己。你看他見到路得時,第一句話就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去拾麥穗!」翻為新約的話,就是:「不要愛世界。」如果我們遇見主,他總是告訴我們:「不要愛世界。」因為他自己就是我們的世界。波阿斯所說「不要到別人田裡去拾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意即;你要黏在這裡,住在這裡,捨不得離開這裡,你怎樣捨不得拿俄米,也要怎樣捨不得離開這一塊田。這就如同新約裡主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你們要住在我裡面。」弟兄姊妹,不是世界不可愛,乃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世界,就是基督,我們只能住在這個世界裡。所以我們與主之間的聯合,乃像夫妻一樣成為一體,怎樣也不能分開。

當我們在波阿斯田裡拾取麥穗的時候,沒想到主故意把恩典丟在地上,使我們享受意外的豐富。那次路得得到一伊法的大麥,有人說,這些大麥足可以把路得淹沒在裡面。親愛的弟兄姊妹,波阿斯的那一塊田,不知道有多豐富!我想整個教會的歷史,便是很好的解釋。在教會歷史裡,有千千萬萬個路得,他們不要世界,但捨不得離開那塊田。我們蒙恩得救以後,這是主最要我們忠心的事。本篇我們特要介紹其中一位——霍浦金(EVAN HHOPKINS)。

 

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

霍浦金是十九世紀神所興起的一個見證人。當我們看他的故事的時候,發現路得的故事,又發生在他身上。他是一個住在基督裡的人,也幫助許許多多人住在基督裡面。因此,當他把火炬遞給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情不自禁的把火炬舉起來。我們常常只能自己屬靈,而不能將見證的火把傳遞下去。但是在英國的這位弟兄,他因享夠了波阿斯田裡的豐富;不僅自己完全改變,也改變了他左右的人,甚至千千萬萬的人都受他的影響(我們如果謙卑的話,讀了這篇信息,也同樣會受他的影響)。

霍浦金生在南美,父親是一位土木工程師。他學的是礦冶工程,學成後,他曾為自己的事業努力了一段時日。二十六歲時,他蒙恩得救,有一位元在海岸巡邏隊服務的弟兄悉心帶領他。不久,他決定一生奉獻給主,渡海到倫敦讀神學,畢業後受聘在聖公會擔任牧師。那時,從外面看,他是一位很殷勤的牧師,又是很敬虔,很有恩賜的人。他非常忙碌,到處幫助人。這樣過了十年。在這些年日中,他像路得一樣來到了波阿斯的這塊田裡,不斷的拾取麥穗,不僅使自己有得吃,也可以供養他的「拿俄米」。所以那時他的確幫助了不少人。

然而沒有人知道他的深處仍有一個饑渴,他總覺不滿意現在這樣做基督徒。並非他手中沒有麥穗(恩典),只因他沒有遇見這位農場的主人,所以心中總是覺得不滿足。

感謝主,為著要一個人蒙恩,神老早就做了豫備。就在那時,大西洋的另一岸——美國,在新澤西一帶,主興起了一位他的使女,叫翰拉司曼(HWS.)。這位姊妹已得救九年之久,也一樣的覺得裡面不滿足。他的難處在於無法勝過罪,她犯了罪就悔改,但悔改不久又犯罪。她曾下定決心,再也不這樣做錯事,可是不久,她又違背了。雖然她巴不得能過得勝的生活,可是有時得勝,沒有多久又失敗了。所以當她讀到羅馬書保羅的話:「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七24)真有同感。但他相信在主的話裡一定有釋放的途徑。

剛好那時她父親給了一本書叫「屬靈的長進」。這書是芬乃倫(FENELON)和蓋恩夫人(MADAME GUYON)所寫的,告訴人如何能過屬靈長進的生活。做者自己如同路得一樣在波阿斯的田裡遇見了波阿斯,就將自己得釋放的經歷寫出來。因這本書,翰拉司曼也得著釋放。

翰拉司曼的先生是司曼斯(ROBERT PEARSALL SMITH)。這一對夫婦都非常的愛主,他們都真的遇見了波阿斯。他們看見:基督徒不光是因信稱義,而且是因信成聖。於是他們就寫了一本書:「基督徒喜樂的秘訣」(這本書也是古典名著,不知幫助了多少人)。他們說:得釋放的秘訣就是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主。此後,神大大使用這一對夫婦。

不久他們到了歐洲,尤其常在英國幫助信徒。這一對夫婦無論到甚麼地方,總是找幾位渴慕主,有追求的弟兄姊妹,如傳道人,或多有服事的人,聚集在一起,稱之為「奉獻聚會」。每一期這類聚會人數並不多,只有十來人。這位姊妹就把他的經歷傳遞給他們。

有一次她到了倫敦,在一所禮拜堂裡召集了十六位當時知名的基督徒,其中一位就是霍浦金。這是一八七三年五月的事。霍弟兄後來做見證說,十年來,他裡面那無法言喻的不滿足感,在這一次聚會裡,得以釋放了。他裡面完全被開啟,看見了從前所沒有看見的,他遇見主了。所以他後來常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一八七三年五月的那一個日子。後來他的夫人為此事做見證說:「我還記得那一天,他聚會後回家的樣子,很明顯的,他全然被所聽見的話吸引住了。他形容仿佛放眼望去,看見一片廣大而非常美麗的土地,地上充滿了奶和蜜。他說:我應該去佔有這塊地,因為那本來就是我的。。」我們現在明白他所看見的,就是那一塊迦南地——基督。這一塊地,應該是他所享受、所佔有的。也看見了這個,所以他夫人形容那天的光景:「好像有東西從地裡面滿溢出來。」

原來那時有一節聖經摸著了霍浦金,此後,這一節聖經的話就支配了他的一生。那就是哥林多後書第九章八節:「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各行各樣善事。」有人告訴我們,在這一節聖經裡共出現五次ALL字(英文欽定本),每一次都好像向他發出光來。就是這一節聖經把霍浦金完全打倒,他裡面完全改變了。從那一天開始,他無論到那裡聚會,都常常讀這一節聖經。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八七三年五月,他遇見主了,就像路得遇見了波阿斯,結果主就把這一塊田指給他看,告訴他說:「你要住在這裡」。所以經過了四十年以後,他幾乎能像保羅一樣說:「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在一次聚會裡,他起來做見證說:「這個異象控制了他的一生;他看見了基督的豐富,因為他是全備的基督。」

霍浦金不僅自己得蒙光照,他還能把光傳遞給別人。他仍舊傳道,但是現在能力不一樣了,果效也十分顯明。在後來的一些奉獻聚會裡,神使用他就像當初使用翰拉司曼姊妹一樣。

 

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們開了

司曼斯夫婦訪問了很多地方,漸漸的就有一些信徒渴慕回應她的信息,覺得應該聚在一起。起頭這只是少數人的感覺,但他們把這樣感覺分享出去之後,很快就得著迴響,各處都開始有這樣的渴慕。到了一八七四年七月,許多人就來在一起聚會。這一班人都從主的話裡面找到答案,他們也覺得遇見主了。

他們第一次聚集是在博蘭(BROADLANDS)這地方,一個禮拜時間,大約有一百多人聚集在一起。這些人各有不同的背景,對真理的領會也不完全一樣。當他們聚在一起,就發現彼此是不同的,但是因著基督成為他們的磁石,所以他們都被主吸引而團住了。他們因著愛主的緣故,也就彼此相愛。這些來自聖公會的,來自貴格會的……,因著他們的眼光專注於基督,他們的心目中只有波阿斯,所以都忘記了彼此的不同,而熔於同一塊迦南地上了。所以他們一同交通,一同讚美,一同奉獻,他們彼此勉勵,願意好好為主活著。感謝主,這團火,現在燃燒起來了。

當時,許多人的裡面覺得不滿足,特別是一班事奉神的牧師和傳道人,他們覺得好像沒有路了,但是現在風聞這裡的一班人,他們身上有路,所以都來了。起初還都是戴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光景,有人甚至認為他們所講的都是異端,認為他們是講無罪的完全。但是人如果真的遇見波阿斯,縱使個個都是偉人,也都要倒下去。並不是道理把人說服,乃是裡面遇見了主。結果,聖靈把這許多大頭腦且各自不同偉人緊緊的綁在一起,以致聚會滿了主的同在。這不過是剛剛開始。

這次聚集過後不久,那是七月份,他們覺得不夠,便要在八月份再有聚集。於是在八月底,他們就到牛津(OXFORD)大學去,在那裡有好幾天的聚會;他們從八月廿九日一直到九月七日,這一次神也使用了霍浦金。

 

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

神的使女所幫助的許多牧師和傳道的人聚在一起,他們有一次彼此分享,交通神在他們身上的工作。那時霍浦金也起來做見證,講了一句很動人的話,論到他怎樣蒙恩,說:「神的旨意和我的喜樂乃是一體的。」意思說,神的旨意就等於我的喜樂。這話在許多人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如今仍幫助我們。

那次他又講到大臣兒子的故事(約四46~54):因為他的兒子決要死了,就跑了老遠的路找到主耶穌,他希望主耶穌能把他的兒子醫治好。霍浦金形容說:「這大臣跑了十五英哩的路,可見他是有信心的,不過這只是尋找的信心。他以為主耶穌只要到他所在的地方,兒子的病就會好了。因為他曾看見主耶穌一伸手,許多人的病就得醫治,所以認為只要主到他的家裡,他的兒子一定會痊癒。結果我們主的反應是:聽他的禱告,又不聽他的禱告。主聽他的禱告,是因為的確已醫治了他兒子的病,不聽他的禱告,是主並沒有隨他一同去。主只說:回去罷,你的兒子活了!聖經告訴我們說: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這是聖經裡所記很美麗的信心道路,就是聽見了就回去。」霍浦金稱這信心為安息的信心。「雖然主說他兒子好了,但他並沒有看見,只因主的話,他相信了,他安息了。他回去時的心情與來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

那天在座的有一個人,他那時的光景正如同大臣一樣。這人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主很使用他,他的服事有果效,而且在弟兄姊妹中,他的生活見證非常好。有人說,凡見過他的人,沒有一個不愛他;一提起他的名字,沒有人不稱讚他。在牛津大學的同學說,這個人的臉上是貼著十條誡命的,只要你一看到他的臉,就知道他是道德嚴謹,對神敬虔的人。但他卻像大臣一樣,好像跑了十五英里的路,不斷的尋找;他裡面沒有安息。抱著觀望的態度和批評的眼光來到聚會中,起初還認為這個聚會有問題,且覺得聚會的神學不正確。但沒想到神用霍浦金的一段話,打動了他的心,以致他整個人全改變了。因著這次的改變,沒多久神就藉著他興起一個聞名世界的開西(KESWICK)聚會。

大家公認,開西的講臺是全世界最高的。這聚會的火把開始於霍浦金,然後遞給這位弟兄,於是火勢大了起來,而開始了此後重要的聖靈運動。一直到今天,我們仍受他們的幫助。聖靈的工作,是無法阻擋的,正如水霸的閘門一打開,水就要衝出來。

 

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

在牛津的聚會後不到一年,他們又相約到在波安城聚會。一年前只有一百餘人參加,這回竟來了四千人。原定的地方容納不下,另又加了一處大場地。他們每天早晨都有晨更式的讚美聚會,三四千人一同把感謝讚美歸給主。聚會明顯看見主的同在,會眾喜樂洋溢,我想人們所說的天堂,應該就是這樣的光景。因為都遇見了天堂的主,難怪他們個個都改變了。

有一位姊妹為此次聚會作證,她說:「你們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是追求更高的生命,嚴格的說,我們所追求的,乃是基督的生命,也是基督徒正常的生活」。這個追求,從他們開始,並傳遞出去,形成了此後的開西運動。

開西風光幽美,有如樂園,神選中了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每年七月此處都有特會。全城每一個家都開放成小小的旅舍,接待這許多赴會的人。初期的開西聚會,有卅九年之久,雖然有不同的屬靈人做主席,但是幕後掌舵的,乃是霍浦金。他邀請有分量的弟兄站講臺,而他自己是主要的講臺看守者,所以聚會的屬靈水準一直維持在很高的境界上。有人說,霍浦金弟兄應該是開西運動的神學家。那時慕安得烈(ANDREW MOORE)是其中的講員,賓路易師母(MRSPENNLEWIS)也在那裡講過,許多認識神的人都曾被邀分享他們所看見的。維持了卅九年,霍浦金才交卸了這支棒子。可以說霍浦金的時代,是開西聚會最好的時代。

諾貝爾獎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最高榮譽;一個傳道人,若能被邀到開西做講員,那就是被眾聖徒所肯定的屬靈人。在那幾十年裡,許多聖經的亮光,許多屬靈的豐富,從開西的講臺前,流向各地的教會,餵養了當世的眾聖徒,也澤被了今日的教會。

 

耶和華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

在開西初期,霍浦金也遭受不少困難。一八八四年,他四十七歲時,寫了「屬靈生命中的自由律」一書。出版之初,許多人帶著有色的眼光看它。他曾請求一個弟兄(他的朋友),為他寫一篇書評刊登在報上以為介紹,但那位朋友自覺份量不夠而推辭。於是他直接去找報社編者,編者也自謙不寫,但向他推薦劍橋大學的一位聖經學者莫爾(HANDLEY CGMOULE,是當時的神學院院長)。不料莫爾看了那書以後,卻大加批評,指出許多點錯謬,以致他心裡非常難過。

但是主的道路永遠高過人的道路,兩個月後,莫爾到他親戚的一所大農場去度假。農場裡有一座大穀倉,正是開西用做聚會的場所。莫爾對這一班人心存成見,但事先不知道他們在此聚會,現在正好來此作客,因此他心中有些作難,不知道該不該去參加。但是他自視很高,並沒有把那一班人看在眼裡,只猶豫了一會兒,就決定不去。然而奇妙得很,主不放過他,聖靈叫他心裡不平安,一直催促他去。終於他順服下來。

莫爾是一位成功的聖經學者,在劍橋大學裡誰都知道他是最愛主最屬靈的羔羊跟隨者,但是只有莫爾自己知道他裡面不滿足。他能夠批評那一本書,他是一位名書評人,照說他批評完了之後,應該高興才對,但是他並不喜樂。現在他來到開西聚會中。那天有兩位講員:第一位是做生意的弟兄,他選了哈該書第一章,讀道:「你們吃,卻不得飽!」這是一句很重的話。對於這位高傲的學者,這話直如一記重拳擊中了他的心窩;後來他見證說:「這句話叫他裡面痛苦萬分。」接著那位講員又說:「為甚麼你不得飽呢?因為你用各種方法來干預神的工作。」於是這一位大學者內心自問:「我應該如何行,才能從裡面蒙拯救呢?」第二位講員正是他所批評的霍浦金。但沒想到,從他的話,莫爾得到了答案:「你如果要蒙拯救,就甚麼也不要做!」這句話深刻的種在他裡面。頃刻間,這位堂堂的大學者,被聖靈完全擊倒了!當他離開這穀倉之前,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他把自己棄絕,願意做主的囚奴;第二、他信託給主,讓基督在他裡面掌權,做他變化的工作。從此他不再奮鬥,安息在主的手下。

之後他寫信給霍浦金,說:「請你為我禱告!那從前對你抱著成見的,現在是滿了感激!」然後他又做見證說:「開西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貝的,就是這個聚會把我帶到天上。」主把這位大學者完全折服了,他很快地寫一封信給那報館,用美麗的辭藻告訴他們:「我碰見這位作者了,他沒有一點意思要講無罪的完全。」並為那本書,做了很好的解釋。

從那時開始,這班人所追求的屬靈經歷,完全是住在主話語那穩定的根基上。一位神的僕人為青年查經班介紹兩本「羅馬書註解」:一是劍橋大學神學院院長丁小莫寫的,另一是牛津大學神學院院長格禮非湯姆士(WHGRIFFITH THOMAS)寫的,都是權威之作。其中的真理正是開西聚會所一直講說的。這一切都可見開西聚會對聖徒有多大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仍深受到他們的幫助。

 

人子來,也吃也喝

有時候我們會想:一個人屬靈了,他的腰一定是彎的,眉頭一定是皺的,且是從來不苟言笑的。然而這位屬靈的霍滿金,卻和平常人完全一樣。他工於水彩畫,人像素描也很到家,尤其精於畫兔,曾出版一本畫兔專集。你可見越是屬靈的人,必越是根據神旨意而生活,而做一正常的人。

他也教育孩子活在基督裡。當他的兒子才六歲時,有一天他把他叫來,在紙頭上畫一個圈圈,告訴他:「這個圈圈就代表在基督裡面,你把鉛筆放在圈內不要離開,千萬不要從圈圈的門跑出去。如果跑出去,表示你頑皮了,就要趕快回到圈圈裡面來。」這些話很容易被小孩子接受。有一次他的兒子闖禍了,因為他與別的孩子吵架發了大脾氣,便哭得很傷心的回來告訴他爸爸說:「我從圈子裡跑出來了!」他爸爸就對他說:「你從那一個門跑出來的呢?你再跑進去就好了」。於是他們父子在圖片面前一同跪下來禱告,他的孩子就認自己的罪。他自己知道在基督裡是怎麼一回事,他也能告訴別人這是怎麼一回事。

有一次他到一位小姊妹家裡去做客,那天他所戴的手套破了一個洞,剛好被小姊妹看見了。他進屋後就將手套和大衣脫下,並把手套放進大衣口袋裡。等他不留意時,小姊妹就把他的手套拿出來,替他把破洞縫好了又放回去。霍浦金離去時沒有做聲,但不久,這小姊妹收到一張郵卡,上面畫了兩隻手套:一隻上面有一個洞,另一隻則已經補好了,卡上寫著一行字:「我從前是這樣,現在已經變成這樣。謝謝你,非常感謝!」後來那位姊妹見證說:「我本來以為一個基督徒屬靈了,就要戴蒙頭帽,臉也不能笑了;但是當我看到他的時候,我心中便產生一個羡慕,像他這樣才是屬天的基督徒。」

真是感謝主,給我們一位如此美麗的見證人!只有聖靈知道,霍浦金給人們的影響有多大!回想那些年主在中國大陸的復興,就是從那一次「得勝聚會」開始的。聖靈的工作,實在是有一定的方向,就是我們必須在基督裡,住在基督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要捨不得離開波阿斯的這一塊田!末了我們唱一首霍浦金弟兄的詩歌——「沒有間隔!」。

 

禱告

主阿,我們都願像弟兄一樣禱告說:「沒有間隔!」路得與波阿斯之間怎樣沒有間隔,但願你與我們之間也一樣沒有間隔,沒有任何烏雲的遮蔽。因此,我們都來到你的身旁。巴不得我們看見你的笑容,也聽見你的聲音,好叫我們今天就得享那在地如同在天的甜美經歷

主,我們感謝你!你在十九世紀末葉怎樣的工作,我們相信你今天也要照樣的工作。但願霍浦金弟兄的神,也成為我們神,讓我們看見你當初在他身上如何的帶領,你今天也要照樣的帶領我們。

主阿,我們感謝你!因你愛的吸引,眾童女都要快跑跟隨你。但願在這些年間復興你自己的作為,不止有一個路得來跟隨你,更有千千萬萬個路得都能捨不得離開你的那一塊田。主阿!但願我們真是學習不愛這世界,而能常常住在你的裡面。請聽我們的禱告,靠主耶穌基督可愛的名。阿們!

 

第三篇   連於眾聖徒——威伯門的腳蹤

 

提示

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三一神)合而為一

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反倒虛己,成為人的樣式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禱告

 

連於眾聖徒——戚伯門的腳蹤

讀經:路得記第二章廿一節:「摩押女子路得說,他對我說,你要緊隨我的僕人拾取麥穗,直等他們收完了我的莊稼。」在原文裡「緊隨」與「捨不得」同字,也與前篇所說的「黏」同字。又同章廿三節:「於是路得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拾取麥穗,直到收完了大麥和小麥,路得仍與婆婆同住。」這裡的「常在」與「捨不得」、「黏」原文也是同一個字。

 

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三一神)合而為一

聖靈在記述路得故事的時候,用了幾個特別的字,諸如:第一章說到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意指我們願與神旨意聯合;第二章波阿斯要路得「黏」在這裡,不離開這裡,捨不得這裡,用新約的話就是「要住在主裡面」,接看波阿斯告訴路得說:你要「黏住」我的僕人,用新約的話來領會就是主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叫他們合而為一」。

人若捨不得神的旨意,自然就捨不得離開主,而住在主裡面,結果必定捨不得弟兄姊妹們。在他眼裡沒有看不慣,而不願與他交通的弟兄。主的命令就是要信徒們緊緊的黏在一起。路得怎樣捨不得拿俄米,我們也要怎樣捨不得我們的弟兄姊妹。寫「救、知、樂」的那位弟兄到九十多歲時還告訴人說:「我離開主不行,主離開我也不行。」如果我們明白路得記的故事,就會進一步看見:「我沒有弟兄們不行,弟兄們沒有我也不行。」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廿二節主說,「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這是主臨終前的禱告。他要我們合而為一。這合一乃是像神格的「三而一」那樣——父神、子神、靈神不是三位,乃是合一的。我們也一樣是生命的合一,是愛的合一,是永遠不能分開的。父子靈怎樣不能分開,神的兒女也一樣不能分開,所以主說: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 一樣。

對於三而一神格的奧秘我們很難領會,所以神在他的造物裡留下很多的印記,使人們可以藉以明白。學物理的人告訴我們,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原子,原子當中有原子核,原子核裡面有兩樣東西,一個叫中子,另一個叫質子。所以從外面看是一個(原子),從裡頭看則是三個(核、中子、質子)。這裡面的三個東西稱為「誇克」。從實驗室知道有三個在裡面,但若要把三個分開來卻不可能,因為有一種似膠質的東西,把它們黏在一起。這黏力強得無比,迥異於一般的引力。照著萬有引力定律,二物相離越遠,其間的引力必越小;但是中子和質子卻不然,相離越遠,引力越大,必會把對方拉回來,所以這三者絕對無法分開。這正可以作為神格的說明——在愛裡連接,在生命裡熔合。

主說使他們(門徒)合一像我們(三而一者)合一 一樣。這正如波阿斯對路得所說:「要緊隨我的僕人」。我們捨不得神的旨意,捨不得主,也要捨不得我們的弟兄。弟兄離我們越遠,我們的愛就越大。我們是離神最遠最遠的一班人,原是與神無份無關的,如同浪子一般,神卻顯出無限的引力,拉回了我們。這是神的愛。但是主說:你們應當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我怎樣愛你們,你們就應當怎樣相愛。

約翰十七章廿四節主說:「父阿!我在那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有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告訴我們:這句話不是主的禱告,而是主的願辭。我們的主在世唯有這一次如此表達他心中的願望。「我在那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這豈不也是路得的願麼?主所願望的,就是他在那裡,我們也在那裡。主在愛裡面,我們也在愛裡面,因此我們就能彼此相愛,我們就能合而為一。至終,我們能在城門口,做榮耀的見證,與基督有完全的聯合了。

這些話不是理論,是可以實行的,不是等到主來時才實行,而是在今天的教會裡就可以見到的。在歷代的教會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見證人,他們真是如此彰顯基督的愛。本篇所介紹的,就是一位十九世紀時,誠誠實實的實行「彼此相愛」的弟兄——戚伯門(ROBERT CCHAPMAN)。

 

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在一九二九年左右,英國有一次很大的運動(有人說比改教的運動還要大),後人稱之為「弟兄運動」(BRETHREN MOVEMENT)。有一班弟兄被主興起來,他們在主面前有一個負擔,要實行彼此相愛,他們要在地上做合一的見證。他們互稱弟兄,也的確以弟兄相待。在這個運動裡有三位著名的人:一位是辦孤兒院的慕勒(GEORGE MULLER),他是最會禱告的,另外一位是違秘(JOHN NDARBY),他是最會讀聖經的(十九世紀是人文主義抬頭,反對神最厲害的一個世紀。那時有一個呼聲,認為神應該從寶座上退出去。但因這一班弟兄們非常認真讀聖經,守住了真理,使那些所謂理性的東西沒能把人全都擄去。至今許多純正信仰的人,仍羡慕他們的亮光),還有一位就是戚伯門弟兄。有人說聖經裡講信、望、愛,慕勒最會禱告是有信心的人,達秘講主的再來,把盼望帶給了我們,而戚伯門弟兄的特點則是愛的使徒,像約翰一樣,充滿了基督的愛。

第一篇所介紹的羅得福,他有一個很特別的位址——亞伯丁基督行宮,而威伯門也有一個特別的位址。一次某外國弟兄寫信給他,忘了他的確實地址,於是寫「戚伯門弟兄,愛的大學,英倫」。郵局竟不猶豫地把這信送到他的手中,足證他的愛心聞名於世。因著這個特點,如同老約翰一樣,主特別給他一百年的歲月,跨越整個世紀;也如同約翰一樣,看見福音的起始,又看見福音的衰微;戚伯門也眼見「弟兄們」興起來,又眼見這運動的荒涼。

 戚伯門于一八三年生在丹麥,父母是英國人。他的家道富有,但他後來撇下一切跟隨主,像慕勒一樣,天天仰望天上的供給。十六歲開始,他常常讀聖經(那時,他在學校專研法律,不久就做了律師)。二十歲時,一位弟兄帶領他得救了,就更喜歡讀主的話。他一得救就要求受浸,旁人叫他稍等一些時,他卻說:「不能等!我要趕快順服神的旨意,對於神的命令我不能遲延。」他要求立刻歸於主的名下,於是很快的就受了浸。他一生都沒有結婚,所以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神百姓中間。有位青年弟兄告訴我說,他要效法達秘一輩子守獨身;其實戚伯門也是同時代的一位很好的獨身榜樣呢!

一八三二年,他將近三十歲時,有一小城的信徒邀請他前去幫助他們。這一班信徒是相信「信而受浸的」,很愛主,但是沒有人帶領,所以希望有一位牧者前來幫助他們,就寫信邀請戚伯門。那時他在倫敦已有很好的事業,但在主面前禱告後,覺得應該去,便答應了。可是在倫敦有人澆他冷水,說他是不大行的傳道人。他回答說:「今天很多人傳基督,但是很少人把基督活出來;我到那個城的目的,是要把基督活出來。」從他後來的工作告訴我們,在那些年裡他果真是活出裡面的基督來。

那城名叫班得普(BARNSTAPLE),他所服事的信徒們聚集的會堂名叫以便以謝堂。在他未去之先,便對他們講一條件:若要他去幫助,就不能對他限制,凡他傳講主的話,一定要照著聖經的啟示。他們答應了。戚伯門便離開了繁華的倫敦,前往那個小城,開始他屬靈生命的另一段旅程。

 

反倒虛己,成為人的樣式

他從小過慣舒服的日子,當他來到班得普時,主給他恩典,叫他選擇一處最窮的地方,在那裡找著一棟房屋。他覺得這座房屋不光是為他自己,也是為著許多弟兄姊妹。所以他就立定志願,無論何人經過他的家,他一定要留宿他們,住多久也不要緊,並要親自用愛來服事他們。他這樣禱告之後就有人來了,但是來過一次就不願再來,原因是他不會服事人。他自己沒有照顧家庭的經驗,怎能接待客人呢?因此他很難過,就在主面前禱告說:主阿!你為何不將這些神的兒女給我呢?他這樣禱告以後,就有許多人來了。他從來不問客人要住多久。要知道起頭的彼此相愛很容易,同住久了還能相愛就難了,但是他始終如一。

對於客人,他有唯一的規定,就是進屋時要把鞋子脫下放在門外,原來他每天要替這些客人擦皮鞋。起先弟兄們很受感動,次數多了就覺受不了,他們知道戚伯門很有學問,在講臺上又滿有主的同在,怎能經常讓他擦皮鞋呢?所以就有一位弟兄怎樣也不讓他再擦。但是他說:「請你讓我堅持這件事,因為聖經上有彼此洗腳的榜樣,而教會沒有如此行,所以我要做一件與洗腳差不多的事,就是替你擦鞋子。」這是他的一種愛的表現。

戚伯門是一個活在主面前的人,他每天早晨三點半就起床,在早餐以前,至少行四個小時與主親密交通,不是讀聖經就是禱告,或者為神的兒女一一代禱。晚上九時一定就寢,始終保持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每晚就寢前一定浸熱水浴,晨起則泡冷水。他對青年人說:「神給我們這寶貴的身體,希望我們能好好的保養,所以我每天晚上入睡前先把身體的毛孔打開,到了清早就把它關閉起來。」晨起沐浴後,他就開始讀經禱告,與主交通。他所做的一點不機械化,中午有一段時間他出去走一大段路,有時竟走了四十哩才回來(也許這些就是他能活到一百歲的原因),而他出去多半是看望弟兄姊妹,一回來就擦皮鞋。他每天就是這樣的活在主面前,所以會有那麼大的屬靈能力。

到了禮拜六,那是特別的一天,因為主日他要好好的服事神,所以禮拜六他要好好休息。那天他不做任何有關講臺的準備,也不會客,凡是動腦的事都不做,只到後園裡一間工作室裡去做木工,裡面有車床,可做各種的木器。有一次一位弟兄無意的闖進去,他告訴弟兄說:「任何事不要說,只能講木工的事」(你或許認為這是他古怪癖好)。他每個禮拜六都禁食,所以他一面禁食一面工作,一面又與主有親密的交通。他做這些雜事的時候,也能與主有最好的交通,這是他的特點。

另一次,有一個人因緊急的事跑去找他,正是禮拜六,那位弟兄做見證說:「那一天我所看見的戚伯門弟兄,他的臉正像天使一樣!」他是這樣的活在主面前,停留在波阿斯的那塊田裡,因此,他裡面的愛流露了出來,神就藉著他幫助了四周許許多多的人。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那時,他所服事的,幾乎都是浸信會的人,照他們規定,惟有受過浸水禮的人才可以與他一同擘餅,如果是只受點水禮的,他們就不接納。但他有一次讀聖經,主開啟他的眼睛:「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羅十五7)。我們彼此的接納,是根據基督的接納;如果主接納了,我們就非愛他不可,就要和他一起擘餅。這是戚伯門的看見。但是那些弟兄姊妹還沒有這個光,仍舊堅持原先的做法。這時,弟兄運動已經開始,達秘和慕勒在別處開始聚會。他們彼此相愛,根據主的接納而彼此接納。一次,達秘來看他,知道他已有這樣的光,就怪他為甚麼不開始一個聚會,而仍在浸信會裡?對他說:「你應該堅持主的見證!你看我們第一次相見就像基督見到我們一樣,那麼你為甚麼不實行這樣的見證呢?」但是他裡面覺得不能這樣做,他愛所服事的弟兄們。愛是恒久忍耐,因著愛的緣故,寧願忍耐等候,直到他們也有相同的看見。

不久,有一位同他一起聚會的弟兄也看到了這個光,就要求戚伯門。「你為何不將那一個條例廢掉?你可以宣佈說我們要接納主所接納的人。」但他沒有這樣做,寧願辛辛苦苦教導這一班弟兄姊妹。他說:「我如果這樣宣佈,一定會有許多人跟隨,但我寧可再等,相信到了時候,主要叫所有的人都能看見。」慢慢的,果然有一部份人眼睛被開啟。又過了些時,這一班已看見這真理的弟兄姊妹實在等不及了,就公開的表明態度,要接納所有神的兒女。而那班堅持「受浸」信條的人,覺得這一班人根本就像弟兄會一樣,怎麼還用浸信會的禮拜堂呢?所以鎮上的人就起哄了,希望這一班人(包括戚伯門)能退出去。然而這時幾乎所有的弟兄姊妹眼睛都開啟了,可以說他們都相信應該跟隨聖經。所以戚伯門就把禮拜堂的信託書細看一下,他自己是律師,他發現自己並沒有觸犯任何條款而能把他從會堂裡排擠出去。但是主的話臨到他:「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太五3940)。於是他和同心的信徒交通後,就把那禮拜堂還給了他們。

此後他們仰望神為他們另外豫備地方。於是找到一處很好的地方,就決定買下來。但是付了訂金後,卻聽到一個消息,說英國國教聖公會要到這裡來開展,也想買一塊地來蓋禮拜堂,因著他們遲來一步,讓戚伯門先買去了,所以非常懊惱。戚伯門知道了,立刻主又給他一句話:「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腓四5)。是他又把這權利讓給了國教派。你看他是這樣的服事神的兒女們。結果主為他們準備了更理想的地方,遠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

後來主在那城裡的工作越來越興盛,許許多多人被復興,聚會的人數達到八百人。這時,弟兄們覺得威伯門不應該還住在那家簡陋的地方,就為他另外找到一所很漂亮的房屋。但是他堅持住在原處以便使最窮困的弟兄姊妹也敢來看他。在那棟房子裡他竟住了七十五年,直到他見主面之前,都沒有搬家。我們實在看見主的愛在這位弟兄身上。他不只傳基督,他把基督活了出來。

約在一八四五年,那是弟兄運動開始二十年以後(弟兄運動前廿年是最輝煌最榮耀的時期)。在朴茲茅斯(PLYMOUTH)地方,他們有一個聚會,廿年來從幾個人增加到一千四百多人口有兩位長老服事這個聚會,其中一位是很會讀聖經,又大有恩賜的牛頓(BWNEWTON)。因為時間久了,他們在真理和實行上,慢慢的偏離了起初的異象,而有些走樣了。那時達秘接到很多來信,向他陳說這種情形(達秘是很絕對的人,巴不得一切都照著主的話來做,發現稍有不對,他必起來改正),他就來到朴茲茅斯,證實難處果然很大。雖然他極力地幫助改正,但效果不彰,大部份弟兄姊妹都跟隨牛頓。達秘等待了六個月,終於受不了,便帶走一批人到另外一個地方開始擘餅。這件事讓戚伯們知道了(他和達秘相知極深,能有心與心的交通),便責備達秘,不該這樣草率的離開,應該等候更久。達秘辯說:「我已經等了六個月!」而戚伯門說:「在我那地方,我已等了六年,還要再等!」這就是戚伯門的愛心。

後來證明威伯門是對的。如果達秘再等兩年,聖靈就會喚醒整個教會的良心,然而他用了自己的辦法,以致事情弄得更糟。今天世上流行民眾「自力救濟」的手段。凡認為不合理的事,而政府未能即時解決的,一群人就聯合起來,不顧法理,憑自力把事情解決了。固然,某些事情有其不合理之處,但這班自力救濟的人也錯了。同樣的,在教會裡,大家都愛主,都巴不得讓聖靈在教會中掌權,但是我們的個性不能等候,就想藉分開來解決問題,結果也錯了。

兩年以後朴茲茅斯教會發現牛頓弟兄果然在真理和教訓上有難處。這是與他一同做長老的那位弟兄發現的。當聖靈喚醒了人們的良心以後,教會再起來對付的話,整個光景就能被挽回,神的兒女就不會分開了。所以我們應該看見聖靈是負一切責任的,人們或許有錯,但聖靈負責一切。我們若憑肉體實行自力救濟,我們就分裂了神的兒女。我們若能忍耐,教會就得祝福。這是弟兄彼此相愛之道,是從戚伯門身上看見的。之後,「弟兄運動」一錯再錯。到一九四八年,就分裂成公開的和閉關的兩派。他們各自以為是正統的。各人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等候聖靈在別人裡面做改變的工作,動輒將人開除,動輒另外擘餅。雖然他們都是最會讀經,也肯付出代價的,但分裂的結果,傷透了神兒女們的心。這是弟兄會後來的光景,茲不贅述。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戚伯門在教會中遇過許多的問題,他總是用愛心和忍耐來服事神的兒女。他也曾開除過一些弟兄,但是他拼命的為他們禱告,所以那些弟兄後來都悔改了。有一次一位弟兄被停止擘餅,便氣忿地說他從此再也不和戚伯門講話了,可是戚伯門卻一再的為他禱告。一天,兩個人碰面了!他就把這位弟兄緊緊的抱住,並說:「親愛的弟兄!神愛你!基督愛你!我也愛你!」就是這樣,那位弟兄完全被挽回了。

教會人多,自有許多難處,且不時有蜚短流長的閒言閒語。但戚伯門都能在愛裡做適切的對付。一次,一位弟兄對他說:「某某人在行為上有些難處」。他說:「讓我們一同來澄清事實,好消除一切不準確的流言」。另一回一位姊妹來告狀,說某某弟兄的行為真令他受不了。他就請他坐下,讓他儘量講,並一直提示、追問,要他講清楚。說完,馬上就換衣服,要陪這位姊妹一同去與那位弟兄交通,他決不聽信一面之辭。於是姊妹嚇壞了,不敢同他去,但他仍很柔和的勸他去,一定要與這弟兄有交通。結果兩方彼此認罪,這一類的事就過去了。他在處理教會難處的事上,實在是有愛心又有智慧的。

有些弟兄喜歡批評講臺,來到威伯門面前說長道短,遇到這種情形,他就回答說:「你把他所講的,再對我講一遍!」當然他講得更糟,這樣他就蒙了光照。因此,以後人再也不敢任意論斷了。又一回,因為某弟兄唱詩歌五音不全,與別人完全不諧,而且音量特大,真令一同聚會的人受不了,請他不要唱,但他反而唱得大聲。別人沒辦法,只好請戚伯門去勸他。他說:「我們先為此一同禱告。」到了下次聚會的時候,戚伯門不坐在臺上,跑到那位五音不全的弟兄旁邊坐下。全聚會的人都驚訝,但最受感動的乃是那位弟兄。真希奇,這次聚會唱詩他竟一點也不「五音不全」了。聚完會後,他特地來與威伯門握手,說:「謝謝你用愛心來幫助我!」

戚伯門弟兄在生活中的最大願望是討主喜悅。有時因此而得不到弟兄們的諒解,他也不失望。在這一點上,他實在足可做我們的榜樣。難怪後來有一位弟兄聽到他被主接去的消息時,歎一口氣說:「我們這時代出現了好幾位偉人,戚伯門明顯是其中之一。他是如此的屬靈,如此的愛弟兄而後在教會中,以致神與他聯合到一個地步,神人的意志竟完全合一」。有一次他在一小火車站上,那車站是從來不停快車的,但他要到某一個地方去,必須趕搭要來的這班快車,便告訴站長說:「這班車要停下來!」大家大著他以為他是神經不正常,沒想到這班快車竟真的停了下來。神真的為也調度萬事。

他與慕勒是六十六年的好朋友。當慕勒被主接去的時候,別人怕他年高受不了刺激而不敢告訴他,他卻先對弟兄們說:「他先走了麼?」一位姊妹回答說:「是的,慕勒已經先走了。」他說:「我不敢批評主,但是奇怪,我比慕勒早五年得救,應當我先走才是,怎麼慕勒先走了呢?」之後,他寫了一些感性的話,大意是:他與慕勒六十六年來的交通真是甜美,相信有一天到天上,他們都要像主。這讓我們看見,他不是惟我獨尊的,他需要弟兄。

到他九十九歲生日時,全世界各地都寄賀函給他;某報記者為他寫了一篇特稿,非常動人,主題是:「屬神的人!愛的使徒!」九十九歲生日以後,他的身體日漸衰微。他最後的一句話是:「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約壹三2)。將近一百歲時,他被主接去了。

他經過了一個世紀。那是教會歷史上非常蒙恩的一個世紀,但因著分裂也成了最荒涼的世紀。然而我們弟兄始終如一的彰顯基督的愛。當他下葬的時候,許多人從各地來到他的墳前,有的屬於浸信會,有的屬於美以美會,有的屬於聖公會……都要看他最後一面。他們記得這裡有一個人時常告訴他們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從這人身上已經活出基督來。

墳墓上刻著三個醒目的字——神是愛。在這位弟兄身上,人們的確看見甚麼叫做神就是愛。弟兄姊妹,到底我們怎樣在神的愛裡面合一呢?戚伯門說得好:「甚麼時候我們能像基路伯那樣,面對著施恩座看的時候,我們就成一個了。」神愛我們到一個地步,把他的獨生子賜給我們。施恩座上有血,這血是豫表基督的血。如果我們像基路伯看著施恩座的時候,就要曉得我們所欠於主的真是無法數計!所以主用一個故事做比方:一個奴僕欠主人一萬他連得(如果化成當日的工資,須二十二萬年才能賺得這一筆錢),主人施恩赦免了!,但他出去遇見一個弟兄,只欠他一百錢銀子(不過等於三個月的工資),就掐住他的喉嚨,逼他清償(太十八),這就是神兒女不能合一的原因。我們說:「是他虧欠了我們!」然而我們忘記了,我們欠主有多少?如果我們看見主怎樣愛我們,怎樣赦免我們,而弟兄只欠我們一點點,我們豈能不饒恕?

親愛的弟兄姊妹!戚伯門的異像是對的。今天只有當我們緊隨基督的僕人們,當我們和波阿斯的使女們緊緊黏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要被帶到城門口,在那兒做榮耀的見證。

 

禱告

主阿!當我們述說神愛的故事的時候,我們一面滿心感激,一面又覺得何等慚愧!主阿!你愛我們,為我們捨命,你對我們說:「不再定罪」。如今我們在你裡面已經是完全的人,在我們身上好像看不見罪的痕跡。主阿!你愛所做的是何等的完全!但是我們慚愧,我們向著你竟是如此的冷淡,向著聖徒們的愛也是那樣的殘缺。

主阿!但願你的愛再一次澆灌我們,讓我們能用你的愛去愛我們的弟兄和姊妹,好讓我們真是能緊緊連在一起——連於基督,也連於基督的身體,好讓你的見證在地上早一天得著重振,得著恢復。主,但願這些話深深的說在我們靈的深處,聚會可以過去,你的話和你的同在卻永不過去。求你把回頭的亮光賞給我們!靠主基督可愛的名。阿們!

本信息系主後一九八八年元月在三藩市美加西岸追求聚會中之講臺錄音抄稿,未經講者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