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何西阿书第三章拾穗

 

【何三1耶和华对我说:“你再去爱一个淫妇,就是他情人所爱的;好像以色列人,虽然偏向别神,喜爱葡萄饼,耶和华还是爱他们。”

         “葡萄饼”。在拜巴力的礼仪中用来献祭的祭物。──《雷氏研读本》

         「再」:按原文的结构可有两个解释 ──

   1 「耶和华再对我说,你去爱一个淫妇」,表示一个新命令;

2 「你再去爱一个淫妇」,显示一个重复的行动,而「淫妇」原作「正在行淫的妇人」,可能是指歌篾。后者的解释较合文意。

          「情人」:可解作歌篾的情人或先知本人, 2:5, 7看,歌篾主动地追随她的情人,而这里歌篾却是被爱的,所以「情人」解作先知较为合理,表示他仍爱他妻子。

          「喜爱葡萄饼」:表代对巴力的敬拜,以色列人以为葡萄是巴力所赐,因此以葡萄饼敬拜巴力。──《串珠圣经注释》

         神要先知去爱一个淫妇,虽然「一个」并未指定那一个,但也不会是任何一个,这里必有所指。妇人事实上也可译为妻子。「你再去爱那个淫乱的妻子」妻子已经犯了奸淫的罪,她是不贞的,情有所钟,「就是她情人所爱的」。她在婚姻之外还有情夫,是不贞于她的丈夫了。以这样的解释,这句话可以译为:「你去再爱那个妇人,她已经情有所钟,另有情夫,她是一个淫妇。」

         这里出现爱字两次,似有不同的涵义。第一个爱是指丈夫对妻子的爱,不是只限于情爱,也不指性爱,更不是一章二节的「娶」──所谓合法的爱。根据何西阿书其地的用法,这是怜爱(九15)、眷爱(十一1)、甘愿的爱(十四4)。

第二个爱就不是这样了,她是情人所爱的,那只是情欲的爱,促成淫乱的行为,爱情只是肉欲而已。是低下的,这里特别表征属灵的淫乱,也指身心的淫行。

别神是指巴力(二13),是巴力的名号(二17,参阅十一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你再去。参何1:2的命令(见何1:2注释)。

         一个淫妇。虽然没有明言,但无疑是指何西阿的前妻。只有从这样去理解,才能用这一经历解释神对悖逆的以色列人的爱,以及祂愿意重新与她立约。

         她情人所爱的。七十士译本稍微改动了传统希伯来语的元音,将这句话译为:“爱一个喜爱邪恶的女人”。“情人”可能指她的合法丈夫,也可能指她情人中的一个。

         葡萄饼'ashishe `anabim)是用压干的葡萄制作的。本节指责这些美食,可能是因为其与假神崇拜的联系。──《SDA圣经注释》

         「再」去爱:原文中这个「再」可能是连于「再对我说」,而非「再去」,不过后者也有可能。

         去「爱」:同样是「爱」字,这里的「爱」指的是一种意志性的爱,如同医生医治病人、父亲养育帮助儿女的爱。

         情人所「爱」、喜「爱」葡萄饼:同样是「爱」字,这里指的就是情欲性的爱,主要是牵涉到肉体、感官方面的爱。

         「葡萄饼」:用晒干的葡萄制成的饼,可以耐久存放。这种食物适合当军粮或长途旅行携带之用,不过以色列人却用葡萄饼向巴力献祭,拜巴力或天后时用来分给崇拜者吃。 44:19──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1 葡萄饼】关于献上甜糕(以无花果或枣椰制成)给美索不达米亚神祇为祭,见耶利米书四十四19注释\cf0 。此处希伯来原文的翻译不十分确定。有些解经家认为这里的意思是「成罐的葡萄酒」,而非葡萄或葡萄干压制的糕饼。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以丰收葡萄做的献祭之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三1~2“再去爱一个淫妇”:意即再去接纳曾经对他不忠的妻子歌篾。神藉先知何西阿此举说明以色列民虽然离弃神,神还会收纳她。

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神爱祂的子民。何西阿付的为银子十五舍客勒和大麦一贺梅珥半。一贺梅珥半大麦约值银子十五舍客勒(参王下七1)。他合共付出三十舍客勒,为一个奴隶的身价(出二十一7,32)。有人据此,认为歌篾已沦为女奴,须付钱赎身。──《启导本注释》

 

【何三1~3神命令先知买赎不贞的妻子,藉先知对妻子不变的爱比喻神对百姓的慈爱。──《串珠圣经注释》

 

【何三2我便用银子十五舍客勒,大麦一贺梅珥半,买她归我。

         “我……买她”。不再被视为何西阿妻子的歌篾必须透过买赎的风俗来恢复她的合法地位。一个奴隶的价值是三十舍客勒银子。何西阿显然是一半用钱、一半用农作物来付款。“十五舍客勒”。约六安士(172克)。“一贺梅珥半”即九蒲式珥(330公升)。──《雷氏研读本》

         一贺梅珥(约二百廿公斤)大麦约值十舍客勒银子;十五舍客勒和大麦一贺梅珥半总值约三十舍客勒,与赎奴隶或女子还愿之价银相同(参出21:32; 27:4)。

         这可能显示淫妇已沦落为奴仆。──《串珠圣经注释》

         一贺梅珥大约等于十一桶,所以这里大麦的数量大约十七桶左右。在平时约值十五舍客勒银子。所以总共三十块银元,一半现款,一半以大麦来抵价。这只是一个奴仆的价值(参阅出廿一32;利廿七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买她。歌篾离开何西阿以后,显然已陷入债务,或遭到奴役(见何2:7)。

         十五舍客勒。大约半个男仆的价格(见出21:32注释)。

         贺梅珥。一贺梅珥是6.24蒲式尔(220公升),故一贺梅珥半大麦是9.36蒲式尔(330公升,见本书卷一167页)。先知所支付的,一部分是现金,一部分是大麦(大麦在巴勒斯坦被视为次等的谷物),约为一个普通女仆的价格。这说明何西阿妻子的身价低得惊人。用大麦来支付,本身就有贬义。在怀疑妻子犯有通奸罪时所献的,就是“大麦面”(见民5:11-15)。还有什么事物能更加清楚地象征以色列的堕落状况呢?──《SDA圣经注释》

         「舍客勒」:本是重量单位,后来变成银币的单位,一个舍客勒约等于11.5公克。圣经记载一个奴隶的价格是三十舍客勒 21:32

         「一贺梅珥」:大约等于220公升。「一贺梅珥半」就是等于六十加仑、330公升左右。在利未记时代,一贺梅珥的大麦约值50舍客勒银子  27:16 。在当时一贺梅珥的大麦约值30舍客勒银子  王下 7:1  一细亚是7.3公升,不过该处的经节应该是指大麦非常便宜的状态。

         「买」:应该是替歌篾赎身,可能是由神庙中赎出来,或者由另一个男人那里赎出来(分手费)。

         ◎何西阿用银子和大麦来付赎金,很可能是这笔金额相当大,他不容易筹措,所以用两种方式来付赎金。──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2 物价细节】因为大麦的价格增加十五舍客勒银子,我们可以预估何西阿总共的花费约是三十舍客勒。这样的数量等于在出埃及记二十一32中,补偿损失一名奴隶所需之数。因为歌篾的情况不明,无法确实知道为何何西阿付出这个数目的金钱。然而,基于中亚述法律,他可能是将她从无法自行解脱的情况中赎回(例如

 

【何三3我对他说:“你当多日为我独居,不可行淫,不可归别人为妻,我向你也必这样。

         「独居」是意译的,因为原意中没有「单独」的涵义。「居住」或可解为留居、坐待,所以有的译词为「你当等待我」。一般的英译词为「你当与我同住」,这里的重点是她不可再与别人有来往,应专心与丈夫在一起,归属于他。

         「多日」不是永久的,可能仍是指一段相当的时日。何西阿愿耐心等待,使这妇人因淫乱不洁,经过一段时间。「我也必这样」,表明不亲近她。──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多日为我独居。完全团圆的时间要推迟,可能需要一个考验期,以便进行洁净,训练和教诲。

         我向你也必这样。先知自己也“多日”不与她完全恢复家庭关系。同样,以色列与爱人和丈夫分开以后,也必“多日”脱离原来的偶像,并被剥夺契约的全部特权。──《SDA圣经注释》

         「为我独居....」:指的应该是「禁欲」。

         ◎这里何西阿要求歌篾禁欲,婚姻内外的性行为都必须停止。这好像是一种自洁的程序,透过禁欲的日子让歌篾能够完全的回心转意,预备自己可以成为人妻。──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三3~5歌篾被迫独居一段日子,象征以色列的被掳。──《雷氏研读本》

 

【何三4以色列人也必多日独居,无君王,无首领,无祭祀,无柱像,无以弗得,无家中的神像。

         “以弗得”。大祭司服饰的一部分(参看出二八614的脚注),但这里是关乎偶像膜拜。“家中的神像”。参看创世记三十一章1934节的脚注。──《雷氏研读本》

         「无君王」,因为君王首领道德腐败、崇邪拜偶,使国民偏离神。

          「柱像」:是竖立在神庙祭坛旁的石柱,迦南人以它们代表巴力。

          「以弗得」:是大祭司穿着的无袖短外袍,附有乌陵和土明,用以求问神的旨意。

          「家中的神像」:亦作占卜之用。──《串珠圣经注释》

         歌篾的“多日独居”寓意以色列民的被掳。“以弗得”是祭司圣服的一部分,象征以色列民的宗教信仰(出二十八614)。“柱像”和“家中的神像”都指外邦偶像。以色列民须经亡国被掳的痛苦,停止了一切宗教祭祀活动来学得教训。──《启导本注释》

         这里六次提到「无」,是神对以色列施以管教的过程。这里也重复上一节多日独居。多日是一个长久的时期,似乎要延展至「末后的日子」(5节)。

         在这六项「无」中,分成三组,每组有两项,都有关民族生存的力量。第一组是政治方面。无君王,就没有领导的中心,必发生混乱。无首领,是指没有军事的领袖,必失去安全的保障,国力更趋衰弱。以色列国整体是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一4,五1,八4,十15,十三10起)。

         没有祭祀,就没有赎罪的方法。以弗得似指祭司的外袍,在那衣袍上或佩戴特殊的对象,或在肩带上(参阅撒上廿三9起,三十7起;以及出廿八4121525-28)。家中的神像可能类似一种面具,表征神的同在(参阅创卅一1934;撒上十九13起,十五23),这是代表家族的神明,简直可作为偶像。事实上以弗得原是祭司的佩戴物,以后也成为偶像,所以都为神所憎恶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无君王。从被掳开始,以色列“多日”没有自己的政府。

         柱像massebah)。 “石柱”,或“方尖塔”,常用于偶像崇拜(见申16:22;王上14:23注释)。

         以弗得。见出28:6-12注释。

         神像。偶像。见创31:19注释。──《SDA圣经注释》

         「柱像」:原来是迦南人祭坛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祭祀」:包含所有的祭祀,连对耶和华的祭祀也要停止。

         「以弗得」:祭司所穿戴的礼服,后来成了迷信之物,用来求神问卜。

         「家中的神像」:这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拉芬」,指家中能被移动的神像,由考古的发现中可知这是一个很小的偶像,拥有这种神像就表示拥有一家的继承权。

         ◎耶和华要求以色列人的也是同样,政治上处于没有领导者的状态,宗教上也要停止所有的活动,这很可能指的是「被掳」的时期。──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4 在柱像上献祭】关于迦南崇拜和以色列的拜偶像行为中,使用亚舍拉石柱与柱像,请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三24与申命记七5注释。柱像确实于雅巍敬拜中是合法的一部分,至少在分裂王朝时期如此(见:赛十九19)。然而,于将临的毁坏时期中,这些宗教象征以及列王将不会得到雅巍的话语或帮助。(见:申十六22)。──《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4 以弗得或偶像】献祭与圣石代表敬拜神祇的方式,以弗得与偶像指的是向偶像寻求意见的工具。以弗得是祭司服装的一部分(见:出二十八614注释),而在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是专属神祇与高等祭司的服装配件。关于以弗得的外观与用作为占卜神旨意的工具,请参看:出埃及二十八614注释。

  那些想要从神明得到信息的,会付一些费用,透过这些术士为灵媒,得到答案。这里的偶像是 teraphim(见:创三十一19注释),是古代近东地区用来寻求神祇意旨的工具或替身。不过,就像石柱与献祭一样,神不会提供这些占卜者任何答案。──《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三4~5百姓失去一切倚靠,便归回寻求神。──《串珠圣经注释》

 

【何三5后来以色列人必归回,寻求他们的神耶和华和他们的王大卫。在末后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归向耶和华,领受他的恩惠。

         「他们的王大卫」:指大卫的后裔。──《串珠圣经注释》

         预告被掳后的回归。“他们的王大卫”是说以色列人可盼望从大卫后裔中兴起的那位弥赛亚(看耶三十9;结三十四24)。“末后的日子”:在圣经中有时指将来,但大多数指弥赛亚时代(珥二28;参来一2注)。──《启导本注释》

         「后来」在二章七节及十五节已经提及,似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回顾以前的光景,是幼年的日子。但是另一个阶段是展望将来复兴的前景。后者在第二章以「那日」来说明(161820节),是最后的阶段,正如十九节所说的「永远」。

         「敬畏」原意为恐惧战兢的态度(弥七17,「惧怕」是同一个字)。「敬畏」的涵义确实比较正确,因为在耶和华的恩惠面前,又有欢喜感恩的心,也含有虔恭敬畏的态度。──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以色列人必归回。指以色列人从被掳归回(见何1:11注释)。

         他们的王大卫。有十个支派已经叛离大卫的家(王上12:16,25-33)。没有应许他们在被掳之后,将恢复到原先民族独立的状况。各支派中的个人可以分享犹大的复兴。许多人无疑已经享受了(见何1:11注释)。但回来的人都将受一个君王所统治(结37:16-28)。何西阿预言的最终实现,乃是在“在地球历史结束,基督显现”的时候。

         以敬畏的心归向耶和华。见申28:67注释。──《SDA圣经注释》

         「敬畏」:「惧怕」、「恐惧」的意思,表示对神的战兢与畏惧。

         ◎禁欲、无宗教活动的管教,结果是要带来「回心转意」。认识信仰不是可以随便乱搞、爱怎样就怎样的。然后以色列人就会怀着敬畏的心重新寻求耶和华。当日以色列人迷失在巴力的信仰之中时,面对一个会被打败的巴力,在宣淫的宗教祭典中,岂能有「敬畏」之心呢?── 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