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導論例證與靈感集錦

 

【箴言概說】筆劃成字,集字成句,集句成文,最後彙文成書。一個個的音節組成一句話,一句句的話就集成一篇講章。語言可以通過口述、講授、手語、文字等形式,將信息傳達出去;和睦友好的、敵對好鬥的、高雅文明的、低級趣味的,信息來來往往,你傳我收,有些人只是傳播了消息,也有些傳送者卻追求傳遞某種知識或智慧。

  求知識、探學問的慾望交織在人類的思想中。會思想使人有別於其他動物。由社會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我們都加以分析、研究、討論,歸納,變成理論。人類社會建立了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大學,飽學之士將各種知識教授給我們。

  知識誠然好,智慧更重要,但兩者實有極大的分別。知識使人知道某些事,智慧卻是明白如何正確地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於人生中。知識積存得再多,若沒有智慧地加以應用,這些知識就如同廢物一般。所以我們必須把所擁有的知識,有智慧地用於實際生活中。

  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人所羅門,為我們留下了三卷他所著的智慧書:箴言、傳道書、雅歌。聖靈賜他靈感,他在這三卷書中給了我們洞察人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的具體指引。三卷之首的箴言,以格言的形式提出實用的勸導。格言是傳達道德或真理的精練短句。箴言是智慧格言的彙編,其主題就是真智慧的本質;其中有好幾百句實用的例子,教導人怎樣過敬虔而有智慧的生活。

  箴言論及的範圍極廣,包括對年輕人的勸戒、抵擋試探、待人接物、道德倫常、家庭生活、夫婦之道、言談話語、認識真神、尋求真理、貧窮富足等,當然,還包括智慧。這些格言是上下對偶的短詩,把常識與適切的勸告結合在一起。儘管箴言的本意不是宣揚教義,但人只要聽從其中的勸導,就會與神親密同行。“箴言”在希伯來文有“統治或管理”的意思,這卷書中的嘉言、告誡與提醒,為我們管理人生提供了語重心長的建議。

  閱讀箴言,就會明白認識神是智慧的開端。讓我們認識世上最有智慧者的思想,聆聽他的教導,把這些真理實踐在生活中。不要只閱讀,要身體力行!──《靈修版聖經註釋》

 

【背後的金線——基督】

有人說,如果我們沒有看見聖經裡背後的一根金線,那根金線乃是完全把基督標出來的,你就沒有找到聖經的鑰匙。同樣的,今天如果在箴言裡,沒有看見那個把基督凸顯出來的金線,乃是把基督標出來的,我們根本沒有找到這本書的鑰匙,所以要看見這本書的鑰匙,應該就是從基督自己。因為主說:“看哪!在這裡有一個人比所羅門更大。”今天要是我們聽所羅門的智慧話,沒有碰見我們的“真所羅門”,沒有聽“真所羅門”的真智慧話,我們就沒找到這本書的鑰匙。

奥古斯丁也這麼說:“只在基督的光裡來瞭解、明白它。”所以當你讀舊約每一卷書時,要記得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價值上,我們要在智慧的門口仰望,在智慧的門框仰望,一直等到我們尋得基督,我們的主,我們的生命。

箴言是一個很好的寒暑表,你讀箴言書到底遇見了多少次基督?這是一卷非常奇妙的書。有一個姐妹瑪琍•珍葛瑞塔,她曾經說她每次讀箴言書時,都非常喜樂,因為每次讀箴言時,她的腦海裡總是多次的出現基督自己。我們讀箴言時,往往讀來讀去只看到長壽、富貴及日常的生活。要求主恩待我們,讓我們像這個姐妹一樣,每次讀到箴言時,我們腦海裡所出現的乃是基督自己,這是讀箴言的一條路。── 陳希曾《箴言知多少》

 

【箴言書的用意乃在管理我們】箴言原有一個意思,就是“管理”的意思。聖靈將箴言給我們,就是要開始管理我們,保羅的一生始終都有這一句話提醒他,叫他離開愚昧,一直遵行主的旨意。所以保羅曾經這樣說過:“我故此沒有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使徒行傳第二十六章19節)他如何能做到呢?因為真所羅門的箴言存在他的心裡。── 陳希曾《箴言知多少》

 

【箴言書的金鑰匙】從本章起就要深入探討箴言這卷書。每當我們讀到箴言的時候,總是覺得箴言書所講的智慧好像不是普通人所講的智慧。此外,這裡的智慧很明顯是人格化的,所以祂會在街頭上呼叫,還說:“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箴言第一章23節)很明顯的,這裡的智慧不是個東西,也不是個思想,乃是一個人。

     為著要明白箴言書及人格化的智慧,我們要先來看一段非常關鍵性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一章1519節:“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我可用什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這一段話是揭開箴言書面紗的最重要經文,也是探入其中寶藏的金鑰匙。

     主耶穌小時候也和其他的孩童玩過街頭的遊戲,就像辦家家酒,有的扮媽媽,有的扮爸爸;有的做新郎,有的做新娘。凡是在街頭上看得到的,孩子們很自然地據以玩起遊戲來。在當時的街道上常有吹吹打打的婚喪遊行,就成了孩子們模仿的項目。當娶親的隊伍經過時,在街頭上會有人在吹笛,過路的人就跟著跳舞,喜氣洋洋。當送殯的行列經過時,就有人會舉哀,喪家親友就跟著捶胸,傷痛欲絕。玩遊戲的時候,自然有孩童扮演吹笛人,招呼同伴來跳舞。根據兒時的遊戲,主耶穌就自比吹笛的孩童,在街頭招呼同伴。沒有想到同伴不合作,沒有反應,於是感歎的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這世代對我們的主是沒有反應的。主只好換一個方式,從吹笛變成舉哀,結果這世代也不捶胸,也沒有反應。通就是世代的寫真:祂吹笛,結果沒有人跳舞;祂舉哀,結果也沒有人捶胸。一個十足麻木不仁世代!

     為什麼沒有反應?因為愚昧原是這個世代的特點。這一點可以從下面主耶穌的結論看得出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這個世代對於“吹笛的”或“舉哀的”不以為是,所以才不跳舞,也不舉哀,可見他們是愚昧之子。對照這段經文的上下文,主既自比吹笛人或舉哀人,那麼就是智慧,是人格化的智慧。誰是智慧之子呢?當然是跟隨主耶穌的這些門徒。因為這個世代是愚昧的,所以他們對我們的主根本沒有反應,完全麻木不仁,但是智慧之子都有反應,總以智慧為是。我們本來都是愚昧之子,結果有一天我們蒙恩得救了,福音給了我們得救的智慧,從此以後,我們就變成了智慧之子。智慧之子的特點就是以智慧為是!因為我們是智慧生的,所以我們都是智慧之子。── 陳希曾《箴言知多少》